前不久,浙江省法院系统推出了“柔性拒腐”手册,列举了法官可能会遇到的24种“浅腐”场景,诸如婚丧嫁娶收红包、老乡捎带土特产、老领导打来说情电话等,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建议。
预防腐败也需“打疫苗”(人民论坛)
人们都打过疫苗。将灭活的病毒植入体内,可以形成自身的抗体,抵御疾病。社会肌体对抗腐败,其实也该如此。腐败作为社会的癌症,积极预防才是代价最小也最为理想的方式。那么,我们的“防腐疫苗”是什么?又该如何使用呢?
前不久,浙江省法院系统推出了“柔性拒腐”手册,列举了法官可能会遇到的24种“浅腐”场景,诸如婚丧嫁娶收红包、老乡捎带土特产、老领导打来说情电话等,并提出了具体应对建议。这为“防腐疫苗”提供了研发思路。只有知道病毒是什么,主动防范才能有的放矢。
实践中,预防腐败的工作大多会在党员干部的共性特征上展开。例如开展廉政法德教育,通过手机发送清廉提醒短信,积极发挥廉洁“贤内助”的作用……这些设计和尝试都很好,方法之间的叠加配合也可以形成防腐战线的“纵深阵地”。不过,新近一些腐败个案的曝光又告诉我们,杀菌程度再高的“酒精棉”,就算是一遍又一遍地擦,其功效也只能停留在肌体表面,要想达到抗感染的目的,似乎还应戳上一“针”。
事实上,梳理腐败在现实中的种种具体情境,就是扎针的病灶所在。剖析腐败个案会发现,原本“无菌”的个体,最后却消毒失灵,大都与腐败最初出场时因“细无声”被忽视有关。可以想见,各级党员干部可能会对腐败的“大兵团作战”提高警觉,但是,面对利益好处的小额施惠、人情的长线投资,往往就表现出感官钝化和应对乏力,误认为那是“友人”、“故人”间的日常交往,主动关闭了“报警器”。一个不了解腐败究竟“长啥模样”的党员干部,容易不知不觉地陷入泥淖,继而从小贪小腐一步步走向大贪大腐。在此意义上,“防腐疫苗”揭穿的,正是腐败的各种温情面纱。
预防腐败的制度设计,让党员干部们“知彼”的同时,还要做到“知己”。即自身应该学会在各种场景下怎么做,如何“见招拆招”。应对腐败,“抗体”的形成,因人而异。防腐制度不应指望所有人都拥有崇高的政德素养,而应站在更多普通干部立场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指南。从给份子钱到垫付差旅费,从饭局宴请到熟人打招呼,生活和工作中的人情界限,并不容易区分。但正是需要从这些小细节入手,防范提醒,才能体会到拒绝的应当,养成廉洁的习惯,进而能在腐败花样翻新之时,守住底线,毫不动摇。一个政德无亏的人,必然是一次次战胜诱惑的最终胜利者,而初期“手把手”的引导,作为廉政惯性的始发力量,更显重要。
反腐败的战役需要“打防结合”。正如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里所要求的,预防腐败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地传播和积累。依靠现有的防腐体系,我们需要继续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,也需要具体现实的“沙盘推演”;我们需要了解腐败的敌情战法,也需要指导和传授应对策略。一个预防腐败的成功制度,只有像《荷马史诗》中的故事那样,既告诫水手们存在致命的“动人歌声”,又提供封住耳朵的塞子,才能保证航船在暗礁横错的大海中安全前行。(黄星)